阅读历史 |

第14节(1 / 3)

加入书签

这是就是陈招娣给她准备的午饭。

红薯饭,又是红薯饭!

刘欣雨一边喝着红薯稀饭,一边在心里吐槽。

不过陈招娣熬的红薯稀饭口感还是不错的,毕竟用的是新鲜红薯,但是陶罐里的红薯饭用的却是红薯丝晒干后加了一点大米煮的饭,不但带着一味不太好的味道,口感也不好,而且还有些拉喉咙,吃多了胃还烧得难受。

无论是以前的刘欣雨还是现在的刘欣雨都不喜欢吃这样的红薯饭,但是现在家里的存粮最多的就是红薯干。

面对现在的生活条件,刘欣雨只得长长地叹了口气。

要不是家里以前还存了点钱,刘青山去世之后爷奶也没有不管她,另外张大牛瞒着吴巧珍让张红芸偷偷地给刘欣雨送了些白面大米,否则别说白面大米,这样的红薯饭只怕都吃不上了。

用过早饭将碗筷清洗干净,刘欣雨找出放钱的小包包,将里面的钱和各种票票全都倒在桌上。

这些是原来的刘欣雨给她的传承。

看着似乎挺多,细细整理之后发现五元的人民币一张,一元的人民币两张,五角一张,一角三张,余下的分是分币,总共八元九角八分,还不到十元。

另外还有一些票证。

曾经的辛雨是个九五后,出生的时候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却没少听父母感慨地提起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也从网络上看过各式各样的票证。

现在真正身处于这样的一个年代,手握票证依然觉得有些不真实。

刘欣雨拥有的票证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不多。

布票两张,一张贰尺一张壹尺,当年有效。

棉花票两张,这个是按人头来的,也是当年有效。

两张五斤的全国粮票,刘欣雨不知道这个粮票有没有时间上的规定。

如果能用的话,刘欣雨打算去供销社的粮站买点粮食,那个红薯饭实在有些难以下咽。

另外还有些肉票、盐票、油票什么的,似乎有的都已经过期了。

手上就那么点钱,在找到来钱的办法之前,肉是不要想的,盐和油还是要备一些的。

将小金库整理妥当,刘欣雨站起来走向堂屋西边的那间睡房。

这是刘青山的睡房。

自从刘青山去世,刘欣雨再没打开过这间房。

房间的布置十分简陋,靠墙铺着一张单人床,紧挨着床头放着一张小方桌,床尾靠墙的是一人高的衣柜,床边还有两把小竹椅。

虽然简陋收拾得却十分整齐,只是因为几个月没有打扫,地上桌上衣柜上都蒙上了一层薄灰。

刘欣雨在门前站定,目光在房间里粗粗一扫而过就定格在了那个一人高的衣柜上。

刘家所有的家具都是刘青山自己从山里砍了大树回来自己一件件打出来的。

只不过刘青山这间睡房的衣柜比起刘欣雨睡房的衣柜显得要粗糙些,既没有用砂纸打磨,也没上过桐油。

不过刘欣雨的目光虽说定格在衣柜,注意的并不是衣柜,而是挂在衣柜侧面的两把弓。

两把弓都是用耐压抗弯富有弹性的木材做弓臂,用柔韧极佳的牛筋做的弓弦,唯一的区别就是弓的大小。

在两把弓在边上各有一个配套的皮质箭囊,箭囊里面各有七、八支同样木质制作的箭。

弓和箭也是刘青山做。

虽然只是木质弓箭,只要进山砍柴或狩猎,刘青山都会将弓箭带上,弓箭也没让他失望,曾经为这个小家带来过不少收获。

那把小弓是刘青山因刘欣雨所求专门为她制作的。

刘欣雨只在弓箭做好那天试过一次,力量不够连弓都拉不满,还不听从刘青山的指导拉伤了小手,从此再也没有摸过这把弓。

像是被什么牵引着,刘欣雨缓步走过去拿起了那把小弓,在心里回顾了一下当年刘青山曾经指导过的要点,端好架子开拉。

咦,这……似乎太轻松了吧!

她还没使上多大的力,居然将小弓拉成了满弓。

是因为长大了吗?

嗯,也许吧,毕竟这把弓做好的时候,她才十二岁。

放下小弓,刘欣雨决定试一试大弓。

这把大弓除了刘青山,民勤大队没人能拉成满弓。

让刘欣雨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居然又拉了个满弓,而且似乎还有余力。

这会儿的刘欣雨几乎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

原来的刘欣雨被刘青山养得很娇气,可以说手无缚鸡之力,就算长大了力气依然没大多少,整个大队的男人都拉不开,没道理刘欣雨就能拉开。

曾经的辛雨虽然不算娇气,也不是大力女。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老天爷为了补偿她的穿越,让她接收了来自刘青山和张彩月的传承。

她不仅拥有了刘青山的功夫和力气,也拥有了张彩月的心灵手巧。

虽然在刘欣雨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