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节(2 / 3)

加入书签

无上、一言九鼎的君王,原来在重阳祭祀,为百姓祈福,为国家祈寿的时候,竟是于心不诚的!

否则,怎会上天不应,以至线香骤断?

一旦、一旦有一点点这样的想法,都会动摇民心。

皇上骤然握起拳头,手背上青筋凸起,裹挟这恼火狠狠落在桌上。

吓得罗寿一蹦三尺高,连滚带爬到皇上身边,像捧着珍宝似的捧住皇上的手:“嗳呦,皇上您要珍重自身呀!”

祈天台掌事在宫中颇受人敬重,自少不了看人脸色的本事。

他疾步上前,拱手道:“皇上心系百姓、仁德深厚、诚心至极,几十年来上天皆有见证,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乐,便是皇上诚心勤政之故。”

“既如此,奴才觉得,这线香断,不是皇上不够诚心的缘故。”

“朕觉得,掌事说得甚对。”皇上的目光有些森然,冷冷落在太子身上:“那么……这自然是线香本身的问题了。”

太子浑身的血液几乎在那一瞬间凝固,如坠寒窟。

一夜之前,他在重阳宴上是如何地被皇上夸赞、春风得意,借此藐视武王与肃王,此刻就多么地胆战心惊,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操办祈天仪式与重阳宴的机会,让给武王。

李丞相闻言暗道不妙。

他原先以为,春闱事发,是因为康国公的愚蠢狂妄,可连着这祈天台一事,分明是有人故意为之,将这两件事情合在一起,以巨力直指太子!

他怀疑的目光下意识地落在武王身上:简直不必细想,太子出事,得利的必然有武王!

皇上眼睛转了转,在心中亦想起这点。

线香忽断,事关重大,有可能是太子办事不利,也有可能是旁人有意栽赃陷害——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太子粗心大意。

再往远想想,就念起景州山匪之事,他这两个好儿子,在百姓受难之际所打的好算盘。

与其查清楚,倒不如一块儿打压下去。

他还正值盛年,惟有他给出去的权力,他的儿子才有资格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使尽了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与小心思!

心中拿定主意之后,皇上心绪微松,竟是忽地咳嗽起来。

跪在前头不敢言说的太子,在此时找到了机会,不顾身上干涸的酒渍,抢着为皇上倒了一杯温水,眼神中含着关心。

皇上虽接过,但神色毫无波动,反而抬起眼,扫了在殿中跪了大半宿的官员身上,沉声道:“先起罢,查完春闱之事,朕要好好清一清礼部中贪赃国库的老鼠!”

这话叫所有礼部官员战战兢兢,叩首不起。

“先让肃王转去御书房等着。”皇上用温水润了润喉,低声对罗寿吩咐。

他总要带着钦点办案的臣子们去御书房,仔细地商议此事,而不是在清思殿中处理朝政。

恰在此时,李公公带了顾菀说与太后的那一番话来。

“母后仁善,就这样办吧。”皇上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角落边的官员女眷身上——他昨日并没牵连她们,并允准她们不必跪着,自行歇息。然一夜熬下来,不少女子都是憔悴不堪。

他顿了顿,干脆对侍卫首领道:“除女眷之外,其余和这两件事情均无联系的官员,在用完太后安排的汤食后,可以安排出宫歇息,但剩余人等,都要继续留在清思殿中,让大膳房安排膳食。”

至于被放出宫的那一批人,自会有暗哨在暗处盯着,要是有一点不对劲,即刻当场捉拿。

听闻这道口谕,殿中四处响起谢恩声,赞皇上仁德。

尾音都带着几分劫后余生的庆幸。

皇上又饮了一杯温水,由罗寿搀扶着,出了清思殿。

并不理会在后头跟随的太子武王,挥挥手让侍卫拦住。

而鲁国公则聚了被钦点的几位官员,一起商议各自审查的部分。

那边刑部尚书得知又发生大事,不由得动了动手上的刑具,在颇阴森的地牢中发出冰冷的声响。

“礼部又出问题了。”他抹了抹额头,深知时间紧迫,不再多言,只对被绑住的礼部尚书道:“真是活该你受苦呀。”

谢锦安并未如从前一样,在御书房中等待,而是站在御书房的高阶之上,身姿鹤立,芝兰玉树一般。

皇上望着自己三儿子格外英隽昳丽的面容,顿感养眼不少,连带着心情也愉悦了一点点。

仔细想想,昨日那样的腌臜事情,并没有肃王的份儿。

而肃王妃呢,今早代替自己孝顺太后,并思虑周全、关心女眷,也给他多添了一重恩名。

肃王夫妻,当真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顾菀:那可真是意外之喜呀◎

皇上这样想着, 神色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甚至亲手扶了行礼的谢锦安起身,问了句:“头可疼么?”

谢锦安面上覆了一层赫然:“儿臣昨日让父皇费心了。”

“费心的该是你的王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