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8节(2 / 3)

加入书签

苏叶也不勉强他们,说:“可以在小溪玩水抓小鱼,不许上池塘小船玩”

三人齐声:“大伯娘娘,知道了”

有安兰陪着谢母逛,苏叶拿个篮子,来到别院后面山脚下的玉米地,山脚较平的地方开成旱地,种一季玉米,几个山头的山脚加起来种约一百亩的玉米,这玉米好的人吃,差点的磨碎了喂猪鸡鸭鹅,冬日里喂炒来喂马喂牛

一百亩别看收成不少,还有二十多亩的红薯渣,不一定够用,谢卫华说过,今年养的家畜多,发酵的肥料够,前面的两个山头山脚的地养了两年,今年种下冬小麦,这样果园的人用的面粉就不用从怀集的庄子运来,明年庄子能自我运转了

下午孩子们上课,下午在玉米地干活的是长工和短工,这片玉米地快收完了,玉米杆还竖着,没砍是因为套种里面的南瓜没全熟黄,等收了南瓜再砍杆子,翻地,种小麦

长工和短工把玉米一筐一筐一麻袋一麻袋地抬到地头,见到苏叶都拘谨地打招呼,苏叶一一应了,说:“你们忙你们的,我看看”

工人黑

红的脸憨笑,继续去忙活,苏叶从筐里拿起一根大的玉米棒,剥开玉米皮,今年肥料足,玉米棒子比去年的大一圈,玉米粒饱满

玉米棒有大也有小的,她剥开小的,玉米粒没长齐全,嫩嫩的,应是一长两个棒子中小的那一个,这个拿来炒正好

苏叶查过去十几筐,看棒子大小,亩产量大约能算出来,亩产约四百来斤,按现代斤数也约有七百斤左右,开第二年的地有这产量真很不错了

她挑十几个小的玉米棒,放篮子里,回别院

回来就见她两个族兄在院里的石凳上做着吃冰棍,谢卫华陪着,苏叶笑道:“两位兄长来了”

较年青的笑道:“今早我们进山猎野物,运气好得了三只狍子,给你家送一半,你去掰玉米了”

苏叶把篮子交给丫头,笑说:“我们今晚有口福了,我去看看今年的玉米棒子,你们两家的玉米还行吧”

“还行,肥料不足,我家种的不多”

“我家种的更少,果园的粮食支出还得从其它地方运来,你和卫华能干,什么方面想的周全”

谢卫华笑笑:“你们也不差了,今年往里投钱少了吧”

“是少了,不意外明年能开支平衡,主要是这边的鱼价稳定”

“明年的价格难说,现在养鱼的人也多了”

“再怎么说也没我们养鱼有经验”

四人聊了一会,苏氏两人没留下用晚饭,在果园门口送走了客人,苏看了看天色,说:“你约的孩子父母快来了吧,还回别院吗”

谢卫华牵起她的手:“回去拿点东西”

回到别院,苏叶去了厨房,谢卫华去书房拿个袋子,返回果园大门,上了门楼二楼

空荡的二楼坐着十几个中年男子,原本窃窃私语的人在谢卫华上来后无比安静

谢卫华在最前面把袋子放下,坐下来开口:“坐这里的各位都想让孩子和谢家签长契,在签之前,我和大家说说孩子们的事

各位的孩子从九岁到十五岁不等,两个月来都很努力,会读写一些字,学会算简单的算数,这样坚持两年到三年,到时熟读启蒙书,能写会算没问题,界时在镇里,县里甚至府城,找个体面的差事不难

努力读书的孩子再送去书院两、三年,可以去考科举

和我家签了二十年长契,就没二十年的自由了,你们再考虑清楚,三天内给我答复都行”

他还没和书院的山长苏景淳交涉好,开春后送孩子们去书院的事没说出来,等书院完工,交涉清楚了再说也不迟

谢卫华话说完,四个女孩的父亲马上表示,他们的女儿签长契,不用再考虑

谢卫华让他们等一会

安静了小会,一位男孩的父亲开口问:“谢东家,是不是不签长契孩子只读书,不能练武不能学其它的”

谢卫华回他:“是,只教读书认字写字”

那位家长听了,果断说:“谢东家,我家的孩子签长契,我不用再考虑了”

儿子现在十岁,签了长契能全力读书练武,甚至还能学其它东西,学会了为谢家干活十几年,学几年给人干活理所当然的事,况且又不是白干,有高工钱拿,也不影响孩子娶媳妇生孩子

二十年后解契时儿子才三十岁,正是壮年是,到时有本事自立门户,下一代才有机会读书考科举,凭现在家里的收入状态,不想办法改变,五代以后家里也出不了一个读书人

至于儿子半工半读,还能去考科举的想法,想都不要想,儿子有几斤几两自己是知道的

很显然,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有,接着又有三位父亲表态决定签长契,不用回去考虑

谢卫华笑笑,说:“行,等会,我让人去请你们族长和村长过来”

说完,他起身和站一旁的小厮交待:“去和秦嬷嬷传话,备两桌席面,一个半时辰后送到这来,再去和大太太说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