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节(2 / 3)

加入书签

,你看你家南风的成绩这么高,那个免试指标要不要让出来?”

陶守信愣了一下:“怎么,黄主任你有想关照的人?”

黄家发搓搓手,显然对自己索要指标感觉有些惭愧。毕竟当初陶守信为了女儿请大家吃饭、喝酒,而且陶南风又有全国设计的银奖,拿下指标名正言顺。

现在将这个指标让出来,需要陶守信与他一起去学校招生办说明情况,还要打报告,麻烦得很。

黄家发叹了一口气,拿出一个厚厚的大号牛皮纸信封,信封上的毛笔字苍劲有力,一下子就吸引了陶守信的目光。

黄家发把信封放在茶几上,一边示意陶守信打开来看,一边解释。

“这是鄂西北边远山区的考生,在报考研究生之后寄给我的。他名叫范至诚,从小就爱好古代建筑,江城人,高一没读完正赶上运动,因为家里有个姐姐,所以主动报名上山下乡,被分配到边远山区当知青。”

陶守信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厚厚一迭信纸、还有一个自行装订的小册子。

“我事先声明啊,这名考生我并不认识,也不是什么亲戚,我想为他争取一个免试指标,真是惜才。你看看、你看看——”

陶守信展开那一迭信纸。

——全是手绘建筑图,线描建筑,线条优美、栩栩如生。

陶守信眼睛一亮:“这孩子有绘画基础,透视感很强,线条稳,的确是个好苗子。”

得到陶守信肯定,黄家发也高兴起来,翻开那本小册子,拿到陶守信面前。

“你看,这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到处走访记录,对鄂西北民居,包括土家吊脚楼、牌坊楼、明清古民居在内的相关资料。建筑平面、结构特征、风土人情均记录在这本册子上。”

陶守信很是惊喜,拿过小册子爱不释手:“这是非常难得的资料啊,我前年就准备编写《鄂西北民居实录》,不错、不错!这孩子是个非常好的科研人才。”

黄家发看陶守信对自己推荐的人才有些意动,便继续刚才的话题。

“这次的考研成绩出来了,范至诚的专业课分数很高,但是英语和政治完全不行,排名第七十七,根本录取不了。”

陶守信一边细细地看着范至诚的作品,一边倾听着黄家发的话,并没有马上表态。

“他毕竟只读了高一,基础知识不行。他今年27岁,去年报名高考,自己也知道没戏。后来打听到考研可以同等学历报考,便试着找单位推荐,报了名。

三月份收到我们学校寄过去的准考证后,他也收到高考落榜的消息,便全力备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打听到我的名字,精选自己的作品寄了过来,还附上一封非常诚恳的信,表达出自己从小跟长辈学书法、绘画,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希望能够进我们江城建筑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

陶守信从那迭信纸里抽出两页。

黄家发说:“对,这就是他写的信。老陶你看一看,再做决定。”

陶守信点点头,认真读了起来。

看完,他长叹一声,将信递给陶南风:“南风,你也看看。这孩子是真的很喜欢建筑,难得的赤诚求学之心啊。”

陶南风站在一旁听父亲与黄主任说话,也很好奇这个范至诚是何许人物。她接过信,第一眼便那隽秀的书法所吸引。

难怪说是从小修习书法,这是童子功啊。

如果不是那一场运动,恐怕他早就读完高中,读大学,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了。

范至诚在信中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热情洋溢地把自己对建筑、尤其是古建筑的喜爱写在纸面,最后诚恳地说了自荐的话。

——尊敬的黄教授,我是江城人,这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高山、名楼、小巷、老屋、滔滔的扬子江,还有那早点、名小吃、美食……

离开江城的这十二年里,我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着江城的山水、家人,还有街坊、里弄、石板路。

我在鄂西北农场从事基建工作,闲时亦会四处搜寻有趣的老宅、古楼、居民。也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我快乐、充实地生活着。

希望能够有幸成为江城建筑大学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们系统学习建筑专业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这里,陶南风也动容了。

这个范至诚竟然在农场当知青当了十二年!

从1966年到1978年,这漫长的十二年里,他的青春、他的汗水,都洒在那一片艰苦的山区农场里。

即使是这样,他对建筑的热爱依然不改。

她抬起头,与父亲目光相对,从对方的眼神里都看到了赞赏。

陶守信对黄家发说:“你看他的报考信息吗,一切属实?”

黄家发点点头:“的确是鄂西高川县泉山农场的考生,祖籍江城。他的字、画、书册,这些都作不得假的。”

陶守信站起身:“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