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1 / 2)
-
突兀的变化发生在今年冬季。
冬天到来之前的故事乏善可陈,但不代表它对最终结局的走向毫无影响。
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戏谑道:“……道德和社会传统并不要求有教养的人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绝望、暴怒、冲动行为以及情感突变,(这)给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历史学家天生倾向于以理性态度重现过去,但是在历史领域——甚至在所有领域,非理性都是“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生活不可能如侦探小说一般条理明晰、因果合理,现实生活不得不充斥交繁错杂的各类不安定因素,情感因素尤甚。因果逻辑固然不失为一种推论方法,但现实中种种事由并非推理游戏般线性或树状关卡式模型,它往往经不起“理性”的推敲。很多时候,尤其是当人们试图全然从教条的逻辑中做出推论的时候,或许应该想到——意识的存在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冬天到来前值得一提的第一件事:韩维和“失踪”了。据说是因为在家闯祸,而且顶了几句嘴,因此被爹妈扔到国外某户外俱乐部魔鬼训练了小半年。回来之后人没老实,但瘦了一大圈。将这件事单独拎出来讲,是因为纯粹在韩维和刚开始失联那段时间陷入了焦虑,这种焦虑甚至连舅舅在身边都无法安抚。当她已经开始接纳并且习惯一些事的时候,“失去”就变得比人或事本身将更加令人在意。
第二件事,爷爷去世了。这件事发生在韩维和回来之前——也即是寒假之前。其它细节不多赘述,不过这意味着纯粹没有过去的那个家了。在她被接到这里来之前,由奶奶、爷爷和她自己组成的那个小家庭就是她的全部;后来即便只剩下瘫痪在床的爷爷,她也仍会觉得心安——就好像她还有其他退路,假如真的被赶出这个家去,自己还能和爷爷相依为命似的……
可是爷爷去世了,纯粹猝然觉得自己——一旦被否认现在这个身份——就真正孤立无援了。
实际上,就算老人仍然活着,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可这就是亲人,好像只要对方还在,自己就仍然有依靠。在家庭制度尚未瓦解的社会中,亲人始终是促使人们产生本能朴素情感的存在。
第三件事,同样不算什么大事,但涉及对于后续情节的关联,还是单独提出来讲一讲。
在某个平常的一天,时间大约是深秋,且是周末,纯粹拉着叶良辰绕着房子散步。今天晚上小舅舅会回来吃饭,他们打算就在这里迎接舅舅的车子。
夕阳稀薄,无法呈现令人期待的血色,天边柔和的云像蒙蒙雾气,将天地染得十分昏黄。就在这样的昏黄里,他们看到舅舅的车子慢慢停在院子门口,司机一如既往下车拉开车门,车子这一侧走出来的人却不是舅舅。
叶纯粹怎么也想不到,王婷婷以这样的方式、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
王婷婷穿着一件白得刺眼、有些皱巴的棉布衬衫,一件崭新的牛仔裤,一双仔细刷洗过但仍旧有刷不掉的脏污痕迹的球鞋,头发扎成马尾梳得高高的,额头上蜷着几缕短而细的刘海儿。她稍有些忸怩从车里踏出来,嘴唇动了动,第一回没发出声音,第二回就咧开嘴笑了——“纯粹!”
王婷婷是一个人跑来的,顺着当时寄相机的地址一路找来,当她走近某个并不起眼的大门时,门口有人把她拦下来了。然后她发现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在这个地方不再管用了。
家乡的大人们都说她“会来事儿”,“不怯场”,“有材料儿”,她不怕人,好像在哪儿都能跟人聊起来,到哪儿都能跟人“通融通融”;可是当她故技重施,故作熟稔道:“叔叔,我朋友就在这儿哈儿住,但我忘带手机了,叔叔通融通融呗?”
对方耷拉着眼皮瞥她一眼,没再理她。
她站在那里,像一条快被晒死的鱼,那瞬间她觉得大城市是这么聒噪,城市里的房子都是这么高大,显得她又小,又惨……
然后,就跟做梦似的,她听到有个人在叫她。一回头发现有辆车停在她身边,车后座的窗子降下来,一个男人正笑眯眯地看向她……她觉得这个人有点儿眼熟,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那男人问道:“婷婷?来找纯粹玩吗?”
说话语气自然熟稔,仿佛她真是自己熟识的小孩一样。
婷婷愣了三四秒,想起来这是纯粹的小舅舅,忙不迭点头;随后司机拉开车门,她晕晕乎乎坐进车里。
叶怀朴靠在后座,没问她怎么来的、为什么来,甚至没问她父母知不知道这件事儿,只是指了指安全带让她系好,抛出几个轻轻的她完全接得住的问题。婷婷觉得一忽儿的功夫,车子就停下了。
婷婷坐在车里就看到了纯粹。
纯粹穿着一套乳白色休闲服;旁边一个男孩与她差不多高,皮肤比纯粹更白,和她穿着同样的衣服。那男孩率先察觉到车里还有人,动了动眼皮朝车里一瞥,不过半秒又目光收回去了——似乎是不大感兴趣。
当她下车后激动地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