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尤羽的死对头(第一更)(1 / 3)
日子其实是枯燥的,眨眼间两千年十二月就过去了,迎来的是崭新的一月。
周正在彷徨和恍惚中,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度过了自己回到这里的第一个年头。
回想起这一年时间他干出的这些事情,想想还是有些小激动呢。
虽说这一整年时间,他几乎都没有怎么休息过,但干出的这些成绩,那还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
等到他老了再回想这一些,那肯定会觉得很有意义。
这天中午,周正打着哈欠下了课,谢绝了几个同学说一起吃饭的想法,扭头就往宿舍走。
这段日子他倒是没考虑怎么解决那个千万级的电子厂,还有他和那个姓杨的打赌的那个事。
反倒是一门心思扑到了京白梨的宣传工作的这个事上。
自从上一次见了杨部长,他心里也算是有些底了。
反正根据那位给他话的意思,那就是让他随便折腾,只要这事儿不折腾出一个大问题来,都能够给他背得住。
既然有这种好事儿,周正自然而然的,也就不愿意多说了。
可这刚一回到宿舍打开房门,铺天盖地的臭味,顺着整个空间里的空气,就朝他狠狠的扑了过来,周正被呛得差点没打个喷嚏。
还以为自己昨天吃的饭是不是没有扔掉。
就看到架子床上有一个身影,并伴随着极大的呼噜声。
周正凑近一看,才发现原来这家伙就是老刘啊,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就已经在这睡开了。
老刘看样子这段时间确实挺忙的,周正也没打算叫他。
坐在窗边,把窗户留了个缝,就着有些刺骨的寒风,顿时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
还是老规矩,直接拿出1打a4纸,周正思量了几下,就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
白杨村的整体布局,原本他的想法,只是想要打造出一个能够和他的农业发展较为匹配的一个示范性的村子。
但从现在的局势来看,他的想法似乎需要一些改变。
而改变所需要的手段也很简单。
甚至于说,上面的赵部长都已经给他提出条件了,对方的意思很简单,想要打造出高端农业……可以呀。
但必须有示范性的成果。
因此,周正可能要模仿韩村河村的那种模式,发展示范性的乡镇式经济模式。
但这东西的难度特别大。
细数华国有名的村子,他们大多发展的都是乡镇式的经济模式。
但周正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上面说,真正的官方定义的十大名村,一般是指在2005年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上,由华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工作委员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华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名村影响力研究评价课题组等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研究评价完整的十大名村。
也就是说,这是必须经过授权和发展的。
不过从改革开放的小岗村开始,作为毫无争议的华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其实这个村庄的发展,基本上也就是吃老本的一种发展模式。
也就是从中加了一丝红色力量,具体的特色农产品,或者说是其他产品,压根就没有。
至于其他村子,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那秀的无非就是“一分五统”的方式。
是以管理结构为主的一个利润增长点,虽说也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先进代表,但和周正现在考虑的这些,在大环境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契合度。
不过,他们的管理模式倒是可以借鉴一下。
再说大寨村,这个村庄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艰苦,但人们聪明的造出了梯田,由此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这里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
至于刚才已经说过的韩村河村,人家发展的是妥妥的包工头模式。
先不说白杨村能不能借鉴,周政就首先觉得这种路子一旦被别人走了,后面的人要想赶超,基本上就没那么容易了。
还有魔都那边的九星村,发展的无非就是五金,橡胶,家具啥的,搞得几乎都是再加工,这就更和农产品扯不上边儿了。
剩下的什么福宝村啊,南街村啊。搞得几乎也都是什么半岛式啊,三面环水式的丰富的文化旅游业。
这一点,以现在的白杨村来说,根本就没有办法达到那种条件。
反倒是这两个村庄的村办教育产业,周正觉得有很大的利用点。
至于其他几个村子,发展的其实也都是各自的特色产品,但几乎都围绕着观光发展。
这些村子里面也就腾头村,算是有不错的借鉴意义,但很可惜的是,这个村子是一个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南小村。
虽说生态条件比较好,也能够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如果能够得到优秀的调整优化,也能够使得传统农业得到提升。
但
↑返回顶部↑